众安在线、众安新闻客户端消息 拥有1000个团队、2万名员工的杂技作品在国内外屡获殊荣……11月7日,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临泉这座中国古技艺之乡不断演化变化,为传承三千年的古技艺带来了新鲜活力。镖局文化与政策 临泉杂技历史悠久,自西周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传承。它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临泉杂技产业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从民间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2021年,“临泉杂技”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以来,临泉县成功成功举办六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观众总数近200万人次,成为展示我省民间杂技艺术的重要窗口。当地县委、政府将杂技视为重要文化资源,积极推动其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中原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出台《关于鼓励支持民间艺术表演团体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十二条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支持杂技等文化活动发展。同时设立临泉杂技艺术创新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表彰和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以杂技艺术和非遗活态遗产的创新,带动产业创新转型。在杂技文化的长期浸润下,临泉的杂技人才不断涌现。目前,临泉有杂技学校4所,学生约400人。全县有各类杂技马戏队1000多个,从业人员2万余人,形成了魏寨魏小庄、临城耿庄、黄陵彭寨等一批杂技专业村。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市级6项。与胡军、胡思远一起荣获“安徽省十大著名演员”称号。创新驱动,焕发新活力 作为一项古老技艺,临泉杂技立足传统,不断融合创新。在艺术创作层面,以原创杂技《箭传说》为例,在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采用动态舞台装置在视觉上呼应道具和演员的动作,并结合环境音效,显着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感染力。杂技节目《软钢丝》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打破了纯技术展示的模式,融合了体操的惊险与舞蹈的柔和。这种创新实践既保留了杂技“新、新、智、险、美”的基本特征,又借助科技手段和其他艺术形式拓展了表现规模。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当地政府采取了强化“传统技艺+文化旅游场景”的双向模式。节日期间,与首席Ac合作的杂技剧《哪吒觉醒》上线机器人小镇,在热门IP中嵌入杂技表演,同时巧妙融入江商文化,通过场景化叙事重构历史文脉,受到游客好评。此外,杂技首席小镇引进学术学习基地,计划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开发“杂技学习课堂”,开设基本功体验课程,开发主题文创产品,增加学习群体的体验性和互动性。即将开幕的第七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也有许多新亮点。比如,将“江商文化”与杂技艺术有机融合,打造杂技情景剧、打造“江商IP+杂技文化创意”展览及旅游推介活动等;组织“杂技名家看安徽”等活动,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知名人士、学者的交流合作;霍尔鼎招商推介会推动一批文化旅游、创意文化及配套产业项目签约实施。产业升级和体系完善 杂技产业是临泉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地政府通过江上IP开发、文创产品开发、杂技小镇建设等举措,推动杂技从演艺向创意设计、文旅体验、教育培训等多种业态拓展,显着提升了临泉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如今,临泉杂技产业已形成从杂技旅游、教育、演出到周边产品生产的完整格局,初步形成了自成体系。打造循环杂技供应链,带动交通、住宿、餐饮、零售等相关产业增长。同时,还创造了从演员、教练到道具师、操作员等大量就业岗位,年综合收入超过15亿元。杂技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了全县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全县旅游人数和收入逐年增加,消费市场活跃。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750万人次,旅游收入48.8亿元,社会消费规模达到374.2亿元,居全省县域第二位; 2025年1月至10月,全县接待游客730万人次,旅游收入43.8亿元。 (记者谭邮报)
临泉杂技:“治愈”与“转化”千年技艺
2025-11-09
